首页 栏目首页 > 投资 > 正文

当前聚焦:坚持“四个导向”做好高校新增专业建设工作


(相关资料图)

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,围绕创新链、产业链布局学科链、人才链、政策链、资金链,构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,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,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,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,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。今年2月,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,提出了优化专业设置、改进专业建设、加强专业质量管理的一系列举措,为新时代高等学校新增专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
新增专业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直接体现,是服务“四个面向”的实际行动,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、持续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。新增专业的建设必须坚持正确导向,才能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,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。

一是坚持需求导向。当今时代,以人工智能、移动通信、物联网、量子信息、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,以合成生物学、脑科学、基因编辑、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,以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,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引发了全球能源变革。发展上述前沿科技和相关产业是国家的战略部署。高校应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,积极抢占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、先进计算等新兴学科专业制高点,培养一大批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,助力国家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以培养适应未来科技、现代产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。想国家之所想、急国家之所急、应国家之所需,这既是新时代高等学校的责任担当,也是高等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。

二是坚持就业导向。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社会关注的焦点,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新增专业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。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健全高校招生、培养、就业等联动的专业调整工作机制,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做大做强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特色新增专业。应发挥新增专业“新”的优势,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成果、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。邀请行业企业参与新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,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教材、开设课程,推动课程体系、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综合一体化改革,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、生产流程、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,实现人才培养规格(标准)与产业需求更加紧密衔接。积极探索校、政、企共建科研创新平台的体制机制,与行业企业和潜在用人单位共建实习、实训基地,与科研机构开展实验室共建工作,在弥补新增专业教学条件不足的同时,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培养统一起来。积极探索实施产业教师(导师)特设岗位计划,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和“双师双能型”教师培养培训基地,构建跨院系、跨学科、跨专业、跨校企的产学研人才协同培养平台,创新共享共用、柔性引才等政策方式,建强培优基层教学组织,建设高水平新专业教学团队。

三是坚持特色导向。办学特色构建是提高专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。新增专业特色定位应融入新工科、新农科、新医科、新文科建设的理念,与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相适应,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。应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机器人、智能制造、航空航天、船舶与海工装备、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,加快建设一批校内外共建的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,大力发展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跨境电商、产业金融、智慧农业等产业急需的新专业、订单班、微专业。新增专业特色定位应广泛了解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定位情况,充分发挥学校的比较优势,实现分类发展、特色发展。特色定位确立后应具体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,落实到新增专业建设的各方面和教学的全过程。要大力开展专业教育,让特色定位在专业教师和学生中入脑入心,让特色构建成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。持续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不断探索以问题驱动、课题引领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、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,不断加快教学内容更新迭代,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教材和工程案例集,以特色化新专业培养体系推动专业人才成为新兴领域的开拓者、领路者。通过经常性的自查、自省和纠偏,不断强化新专业特色,逐渐使特色成为专业的金字招牌、人才市场的通行证。

四是坚持质量导向。新增专业反映了国家的期待和社会的需要,也是高等学校新的发展重点和方向,办出质量是新增专业的生命线。应认真贯彻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,健全专业质量评价体系,严守本科专业建设质量底线。各高校要根据成果导向(OBE)教育理念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,拓宽新增专业发展空间。以高质量发展为基本遵循,根据高校专业办学基本条件,合理设定新增专业年度招生规模,坚决防范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大规模。积极推动课程体系、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综合一体化改革,打造更多高质量的高阶性、创新性、挑战性“金课”,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评价,将“建一流课程、育时代新人”内化为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,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,不断完善专业基础训练、研究能力训练、自主创新训练组成的递进式、交叉融合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。积极推进以完全学分制为统领的弹性学制、专业选择制、主辅修学位制、学分互认制、学业预警制等综合改革,推动大类培养、交叉培养、联合培养,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。建立基于新增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化资金保障机制,为新增专业内涵式质量提升提供充分的保障。

(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校长)

《中国教育报》2023年06月23日第2版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